货币政策取向从“稳健”转为“适度宽松”,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释放出强烈且明确的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以及助力和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积极信号。适度宽松不是“大水漫灌” 记者:将货币政策取向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主要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哪些新情况新问题? 何德旭:今年,我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有非常明显的指向性、针对性和前瞻性。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有“宽松”之意,但这种宽松是“适度”的,决不是无节制的“大放水”、无限度的刺激、不计成本的“漫灌”,而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的灵活调整,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但是,如果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就可能导致过度借贷、金融杠杆率过高以及资产泡沫等。因此,货币政策的“宽松”一定要做到“适度”,确保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出现相关的金融风险。 第二,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就要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真正做到精准滴灌,通过定向宽松和结构性工具促进优质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成长。 第五,兼顾短期刺激与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