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流经内蒙古清水河县窑沟乡的最南端,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古时候因河湾处修有一座城堡,这里的先辈们赋予它一个好听的名字——“城湾河”。 初到城湾河,只见几座低矮的平房、不见停车线的小广场、偶尔走来几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还有远处那座长满杂草的夯土城墙。乍一看,这里平淡无奇,甚至还略显荒凉。 听村里的老人们讲,城湾河村附近有几座煤矿,长期以来,“滚滚黑金”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枯竭窘境和环境破坏等短板逐渐显现出来。 煤矿总有挖完的那一天,这片撒满煤灰的土地将来该怎么办?能不能创造一些就业机会,让村民百姓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一系列考题摆在了窑沟乡党委面前。 如何破题?窑沟乡党委政府认真研究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中,从清水河县委近些年确立的“生态立县、生态兴县、生态优县、生态强县、生态富民”总目标里找到了答案——依托黄河母亲河的地理、生态优势,写一篇以文化旅、以旅兴农、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文章、大文章,把城湾河打造成为一片游客来了就不想走的“乐园”。想好了就干。但是,上级批复的资金有限,需要干的事太多,如何花小钱办大事 “多快好省”让“行将就木、垂垂老矣”的城湾河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关键时候,干部带头、党员上阵。窑沟乡党委全面摸排乡镇、村委两级党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充分挖潜党员干部的能动性,从牙缝中往出省钱。从谋划、实施、管理、宣传,能不花钱尽量不花钱,专业性不强的任务全部由党员自己干,工程使用的部分机械设备都是来自村集体。大家白天照常工作,晚上围坐在一起集思广益,研究琢磨植物的选取、风车的结构、灯光的组合以及游乐设施的排布,甚至还自学景观学、建筑学。一个个小小的创意不停的萌发,城湾河的美丽图景在思想碰撞中逐渐酝酿成型。为了调动起大家的干活热情,乡党委借助主题党日活动,动员全体党员捡鹅卵石、铺石板、挂风铃、装夜灯、刷油漆、支帐篷、接电缆,拔除杂草、清理垃圾,大家分工协作、互帮互助,共同上了一堂生动的工程实践课和劳动课。 伴随着装载机的轰鸣声和同志们的嬉笑打闹声,城湾河旧貌换新颜,加上前期已经完成的花海种植和风车布置,旅游打卡节点初见雏形。 一些村委会党员同志将家里老磨盘、旧饮马槽、拴马桩等“古董”捐献出来,经过简单整修打造成广场微景观。远远望去,仿佛将时间拉回了从前“人拉驴驮”的年代,既是不可磨灭的生活记忆、更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再见城湾河,已是黄昏。霓虹闪烁、灯火阑珊,迎面扑来阵阵河风,夹带的花香撩动着嗅觉。 一周后的傍晚,几辆上有外地车牌号的小轿车停在广场,小朋友们徜徉在花海里,他们支起烧烤架,边吃边夸赞着内蒙羊肉鲜嫩十足、别具风味……(杨晓菲、张霆) 来源: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委宣传部